海口骑楼老街有哪些主要街道?

导语 海口骑楼老街是国内现今保留规模最大、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群。骑楼老街由多个街道构成,主要街道如下。

 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街道

  骑楼建筑遍布在海口新华路、中山路、长堤路等多个街道

  1、博爱路

  博爱路又名南北所街。是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。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,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“博爱”精神,改名为博爱路。与新民路交叉,从交叉点向北至长堤路为博爱北路,向南至海秀东路三角池为博爱南路。1966年,改名为东方红路,1981年恢复为博爱路。博爱路城内长约800米,宽12米,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。

  2、新民路

  新民路又名东西所街,东接塘边路,西接新华南路,与博爱路交叉,以交叉点为界,西段旧称西门街。东段旧称东门街。1946年分别改名为新民西路、新民东路,1967年曾改名反修路,1980年复名至今。明代的千户府、清代的同知署、参将署都设在西门街。这里是海口所城的首脑机关,老街的心脏地带,也是海口老城区繁华的贸易集散地。有一街出三将的传奇故事。吴元猷、黄开广、王鹏年三位清代大将军定居西门街,不失为一段传奇佳话。新民路始建于明弘治初,距今有517年的历史。

  3、振东路

  振东街因地处振东坊而得名,振东街是海口市较早的商业街,呈东西走向,东起三亚街与塘边路交叉处,西接水巷口和大东路,1966年改为立新路,1981年恢复振东街。该路宽9.5米,全长310米。

  目前街上还保存着众多古民居和几棵百年老树,是海口老街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商住街。

  振东街与众不同之处,在于其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。这里保存着南洋式骑楼与中式民房结合得十分和谐完美的建筑群,堪称中西结合的民居建筑博物馆。

  振东街的骑楼像豪华的门庭,门庭里面是幽深的中国传统式建筑,可谓别有洞天,其中有些古民居建筑,堪称精品,令人叹为观止。

  4、水巷口

  水巷口街古名毓秀坊,西侧是海口市最早的渡口码头,因河流到街口而得名。水巷口街因此成为海口老城区最为特别的风景:城中有河,河在街中,河岸是房,船在街中行,如在画中游。美丽的水巷口,有江南水乡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意境,又好似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一角。水巷口街因靠近老城最繁荣的码头,是进出老城的通商口岸,进出货物的中转地也在这里。著名的商号有的云旭记和梁安记。

  水巷口街西起博爱北路,东至振东街口,该路全长205米,宽9.4米,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,文革时期,改名“旭日连”,1981年恢复原名水巷口街。

  5、中山路

  中山路原名称“还海坊”,北门外路,后又改为大街(因大庙天后宫故称)。民国十三年(1924年)拓宽后,改名为“中山路”。据说,当时该路中段建有一凉亭,孙中山先生来海口时,曾在此亭暂歇,为纪念孙中山,将该路命名为中山路。从博爱北路至新华北路,全长300多米,街宽12米。

  6、得胜沙路

  得胜沙路位于老城区西北部,古称外沙,东起新华北路,西到龙华路北端,长520米。 1849年倭寇侵犯海口,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,激战后得胜海贼于外沙,故取名“得胜沙”。

  1901年便有法国人在得胜沙建设“中法医院”, 1914年全岛第一个新式金融机构中国银行海口办事处、琼崖电话总局、解放前的海南医院。 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,各国在此设立领事馆,得胜沙路成为西方人的聚居地。来自海外的商贾为了倾销商品,也纷纷在得胜沙兴建洋行,各式各样的外国商业公司在海口设有他们的办事机构。一些南洋华侨回居海口,得胜沙也吹进了南洋风。1937年“海关”从中山路迁址到得胜沙,使得街道更加繁荣。全海口最高的建筑,俗称“五层楼”的海口大厦等都在得胜沙。得胜沙路成为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华的主要街道之一,地位有些类似于上海的外滩、北京的东交民巷。

  7、新华路

  1924年拆城墙扩街,开辟马路。拆城墙前,海口城外之街道,多系五六米宽的马路,拆城墙后四周新修马路才扩建成如今为能行驶汽车的街道。

  城外西部:拆城墙后新兴街、青竹街和城脚路合并改名为新华路。

温馨提示:微信搜索公众号海口本地宝,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【骑楼】可获海口骑楼老街游玩攻略、景点推荐、小吃、出行指南等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